一、专业基本概况
应用化学学科是江西科技师范大学重点建设的特色和优势学科,也是学校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的学科,属江西省高等学校“十五”和“十一五”重点学科。创办于2001年,前身是1985年的应用化学专科专业,1993年升格为本科专业,时名为化工工艺专业,1999年更名为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2001年重新更名为应用化学专业。专业办学近40年来,在师资队伍、教学建设与改革和科学研究等方面都取得长足的进步,为省内中等职业教育和行业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2003年被评为省级品牌专业,2004年被评为省高等院校重点学科,2005获得应用化学硕士学位授予点,2006年又再次被评为省高等院校重点学科,2008年成功入选为第3批国家特色专业建设,同年专业教学团队被评为省级教学团队,2011年研究实践型应用化学人才培养获批为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012年获批省高校综合改革试点项目,2013年化学分析学科获批国家职教师资培训专业点建设项目,2017年全省应用化学专业综合评价名列第五,2019年入选全国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0年被评为江西省高水平本科教学团队,2022年成功入选江西省“十四五”期间特色专业。
本专业自办学以来一直坚持学校的办学思路:“以教师教育和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基本定位,发挥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的办学优势,突出创新现代职业教育理论、服务职业教育事业发展的办学特色”,将专业办学目标定位于:面向江西、辐射全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立德树人的教育情怀,具有吃苦耐劳、精益求精的优秀品质,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实践能力,具备从事应用化学专业的化学分析、有机合成和化学工艺等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运用职业教育教学知识和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设计、实施和评价的能力,能在中等职业教育机构或单位从事化学及相关学科领域的教学、研究和管理等工作的“双师型”职教师资。经过三十余载的专业特色建设,始终坚持育人目标导向,以课程为载体,以现代人才观、质量观和教育观为先导,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根本,以教学改革为动力,努力推动产学研协同育人,在职教师资培养和创新创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上走出了自己的特色优势。
二、专业优势及特色
以“国家一流专业”建设为抓手,作为江西省培养应用化学职业教育师资的唯一基地,坚持“厚基础、强实践、严过程、求创新”的人才培养特色,凸显“三全育人”、“三性合一”和“三导师制”特色培养模式。
本专业一直以来注重学生德、智、体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形成了“科学、严谨、求实”的教风和学风,实施了价值引领与素质教育工程。制定了“一个目标、三个模块、五个对接”多元开放、交叉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将应用化学相关的职业标准如化学分析工(高级)、化工总控工(高级)等职业标准融入应用化学专业标准,将岗位职业能力要求融入课程标准,将职业资格考证纳入专业教学计划中,实现本科课程与职业标准的融通,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培训的融通,将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真正实现学历证书、教师资格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内涵的衔接;凸显“专业性、职业性、师范性”三性要求,把应用化学专业的“专业性”、化工行业的“职业性”、师德师能教育的“师范性”三者统一起来,把职业、技术、教育融为一体,引领“双师型”职业教育师资人才培养。构建了通识教育课程、专业课程、实践课程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将科研、教研、课程与教材建设、教师职业生涯发展、学生论文指导和创新创业能力提升、学科竞赛等活动协同并进。组建校地、校企、行业联合教学联盟,协同育人,构建完善以培养实际操作能力为核心的实践教学体系,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与中职学校及企业所需人才的无缝对接,打造“双能力”、“双素质”和“双经历”人才培养特色,实现“育知、育能、育人、育魂”的培养目标。
应用化学职教师资培养特色:
“135模式”:一个目标、三个方向、五个对接人才培养模式,如图1所示。
“三双培养”:双能力、双素质和双经历培养特——如图2所示。
“三证融通”:学历学位证书+教师资格证书+高级工职业资格证书。
“三导师制”:校内导师+校外专业导师+校外教育导师。
“三基地”:校内实践基地+校外专业实践基地+校外教育实践基地。
图1 “135人才培养模式”
图2 “三双人才培养特色”
三、专业建设的主要措施与实施效果
(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具体措施
1.构建职教特色的专业体系,明晰培养规格
培养“专业性、职业性、师范性”且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环境分析与治理技术、精细化工技术或涂料科学与技术高素质“双师型”职业教育教师,从不同层面去研究、剖析应用化学职业教育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素质,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构建核心价值塑造、综合能力养成和多维知识探究“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突出职业教育的特色,培养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2.增强培养的适应性和针对性,打造“双师”型高水平教学创新团队
主动对标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组建教学科研综合团队,发挥“三高”和“清华”教学团队特色,将科研、教研、课程与教材建设、教师职业生涯发展、学生论文指导和创新创业能力提升、学科竞赛等活动协同并进。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深度参与具有引领性、前沿性、基础性的重大的战略安排,深化产教融合,实现专业设置与高质量发展的动态平衡。校企双向流动,企业老师指导实践环节,对接行业、产业链发展,与企业深入融合,搭建产教融合平台,推动教师的专业化、个性化的发展,增强“双师”能力,实行的“三证融通、工学结合”和“本科+高级工”的培养模式。
3.以“卓越教育培养计划”为切入点,完善课程体系
以“卓越涂料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为切入点,从涂料行业需求着手,以行业发展为导向,开发“工作室”制高素质涂料人才培养模式,按照“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理念实施教学,实施“五个对接”即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的对接,采用“多元开放交叉融合”方式构建“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搭建高等教育与职业技能教育的立交桥。强调“四层深入”即“认识实习+生产实习+专业实习+顶岗实习”,以“多元化学、多种视角、多重形态”确定课程的观念,注重教学与科研、社会实践的结合,注重“四大”化学和专业方向知识之间的联系,由程式化转向整合化、自由化和个性化。开展项目教学、情境教学、模块化教学,推动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把课程学习从课堂延伸到课前、课后,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参与中学习、体验中学习、研究中学习,不断开拓本专业的学术视野,助推教师们提升业务能力水平,引导学生在科研一线和学科前沿开阔视野、学习知识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与企业所需人才的无缝对接。
4.丰富办学形态,共建共享教学资源
面向教学、技术服务与科研、学生创新创业,整合优化各项资源,建设开放、共享的大化学类公共实训平台,构建教学、研发、服务三位一体的设计创新实践基地,建立“教、学、做”一体的校内实训平台,学生通过真实的项目训练,获得实际的工作体验,依托产学研综合实训平台开展“创新创业”的养成教育、体验教育和实践教育,植入创新创业的基因。同时搭建与中高职学校和行业企业的互通立交,教学与科研深入融合,创建多元兴教格局,组建行业企业、职业学校、社会力量合作共建教育基础设施、实训基地和项目研发中心,共建共享公共实训基地和实验室,拓宽办学路径,延伸办学空间。
(二)实施效果
1.专业建设:获批国家特色专业和国家职教师资培训专业点建设项目—化学分析,获省“十四五”期间特色专业和高校应用化学专业教学团队、省研究-实践型应用化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省应用化学专业综合改革试点、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和省水性涂料工程实验室等质量工程项目。
2.师资队伍: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的“三高”师资队伍,本专业现有专任教师35人,其中教授5人,副高级职称18人;副高及以上职称占65.7%;具有博士学位23人,占65.7%,硕士学位7人;硕士及以上学位占85.7%;教师队伍中有江西省“井冈之星”青年科学家培养对象1人,江西省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2人,江西省高等学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2人,有15名教师具有企业培训和工程实践经历,“双师型”教师比率超过43%。青年教师快速成长,在第四届江西省高校青年教师教学大赛中获得三等奖、FANUC杯首届中国职业技术师范院校教学技能大赛(教师组)三等奖,2018年、2019年在校青年教师教学技能大赛中荣获团体一等奖。近年来本专业主持省级教研13项,在核心期刊发表教研论文10余篇,出版教材5部,省级课程建设4门,国家自然基金7余项,发表SCI论文100余篇,获省级科研奖励8项。
3.学生成效:
省级以上荣誉:2023-2024年,本专业学生在化学微格教学论坛暨高校化学教育专业师范生教学技能测试与展示交流活动中,荣获教学设计二等奖2项、教学技能二、三等奖各2项。2022年,本专业学生荣获“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国家级银奖1项、省级金奖和铜奖各1项。2022年,本专业学生郭心茹的项目“光电催化水体净化与资源化”荣获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银奖。2021年,在全国大学生化学实验创新设计大赛中,荣获华中赛区和全国决赛的一等奖,在中国职业技术师范院校教学技能大赛荣获三等奖。2017年,本专业学生利冬元主持的项目荣获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江西省唯一)。2016年,在全国师范教学素质大赛“教学设计”比赛中获一、三等奖各1项、二等奖5项。2016年,在省大学生化学实验中获团体第三和第二,获得个人一等奖8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2项。2013年,在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非专业)中获得一、二等奖各1项、三等奖3项。
大创项目:近年来,本专业学生获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国家级10项、省级5项。
发表论文:近五年,本专业学生参与发表论文44篇,其中SCI论文34篇、中文核心7篇、其他期刊3篇。申请专利:专利9项。
职业技能证书:本专业学生有458名学生取得化学分析工高级职业资格证书;2023年;本专业学生已有15人取得化学检验员中级职业资格证书。